“医”路前进,不断破解医学密码 ——记2023年上海市优秀学习型组织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朱姗姗 发布时间:2024-04-29 11:33

摘要: 中山医院凭借先进的教育培训平台,不断提升职工业务能力和人文素养,荣获2023年上海市优秀学习型组织,不断破解医学密码。

3月25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团队利用精巧的内镜和精湛的技术,为一位患有十二指肠多发粘膜下肿瘤的病人实施手术,在巧妙避开复杂血管和神经的同时精确、完整地切除肿瘤,再次破解了医学密码。这场堪称“在气球上切豆腐”的手术,吸引了包括4位目前正在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进修深造的国外内镜专家在内的多位医生围观学习。


在中山医院,这样的教学场景数不胜数。作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教学医院,它从创建之初便承担着教学重任。面对“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所有医务人员既需要日积月累的知识储备,也需要掌握最前沿的医疗技术。多年来,中山医院凭借先进的教育培训平台,不断提升职工业务能力和人文素养,荣获2023年上海市优秀学习型组织。



让学习更有“温度”


一个病例、一项前沿技术、一支医护人员队伍、一场学习分享会,串联起医生日常学习点滴。以急诊科为例,每天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重患者,想要做到临危不乱、得心应手的唯一方法就是不断学习。“急性肝衰的早期识别和干预”“如何胜任急诊抢救室工作”……除了针对性地开展线上线下教学,许多业务科室还承担着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的培训工作,他们也会结合自己分管的实际病例,为大家分析病例、分享文献,每一场学习分享会均录屏保存,以便后续循环播放,温故知新。


在“中山发展、永不停滞”的优良传统熏陶下,院内医、护、技、管理、后勤等各个岗位齐发并进,逐渐形成“终身学习、不断学习”的良好氛围。目前,医院教学平台“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和“医学模拟教学中心”总面积3000平方米,教学模具近500件;教学专用多媒体教室和病区示教室总面积达661平方米;医院图书馆面积达2800平方米,藏书13000余册,期刊220余种,还有UPTODATE临床顾问数据库;此外,医院还设有国家级的远程医学教育中心和信息化管理平台。先进的教育培训多平台建设,充分满足了学员和员工的培训和学习需求。


“以往,一个肺部长了结节的病人来到医院,往往不知道该挂哪个科室的号。如今,放射科、胸外科、呼吸科多学科会诊的模式,已然打破了这种局面。”中山医院党委副书记李耘介绍,中山医院作为国内率先开展多学科(MDT)会诊模式的医院,75个MDT团队各具特色,其中结直肠肿瘤MDT团队、大动脉炎MDT团队均为国内首创。“对病人来说,这是一种诊疗模式的转变,”李耘说,“而对学科来说,这是一种打破信息壁垒,相互学习融合的过程,对技术创新、提高诊疗水平大有裨益。”


秉持着“一切为了病人”的理念,中山医院还将学习的温度辐射至医疗技术欠缺的地区,与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陈灏珠院士医学发展基金合作,为云南、江西两省培训了398名基层医师、24组手术团队,这些学员学成后成为当地骨干,挽救了大量患者。



在临床一线书写科研创新


作为一所由中国人自己创建管理的大型综合性医院,中山医院的诞生即为“创新”。87年来,它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创下了多个“第一”和“首创”新技术。如今,中山医院该如何用高新尖的医学技术满足临床诊疗的需求,为更多生命带来希望?为了破解难题,中山医院以创新为抓手,书写出一份中山答卷。


在心脏、肝脏、肾脏、肺脏、消化、泛血管等多领域,中山医院的临床能力均处于国内顶尖、世界先进水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科研团队在国际舞台上留下“中山身影”,发出“中国声音”。医院内镜中心从一个“无教授、无设备”的“十无”科室,到如今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吸引一批批欧美国家头部医院同行竞相来此学习,从拓荒到领跑,离不开不断的临床实践和科研创新。内镜中心主任周平红从工程隧道中获得启发,在食管黏膜和肌层之间打通了世界上最小的“隧道”,并带领团队率先开展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创新经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在大大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也为患者节省了医疗费用,将国际指南定义的内镜治疗“禁忌症”变为“适应症”。


像这样“临床-科研-临床”的模式,在院内还有很多。中山医院院长、肝外科主任樊嘉及其团队针对肝癌早筛早诊和精准治疗,研发了首个国家药监局批准的核酸类肝癌体外诊断试剂盒,并成功应用于临床,患者只需采集0.2毫升血浆,即可提升肝癌早期诊断率;心内科主任葛均波及其团队研发出首款国产完全可降解冠脉支架,这款“会消失的支架”让患者告别“金属心”,避免了传统金属材质支架带来并发症的弊端,荣获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CIIF大奖,并于2020年上市,预计每年为中国医疗节省费用10亿余元。


为了进一步助力国产高精尖医疗设备研发,中山医院长期与联影医疗等国内医疗创新企业深度合作,建立了“医-研-产-医”创新循环体系。2019年4月,全球首台具有194cm轴向视野的全身PET/CT落户中山医院,医院还发布了该领域全球首部专家共识,填补了业界空白。2022年,全国首个综合类国家医学中心建设项目在中山医院启动,近年来医院共申请专利3000余项,1600余项获得授权,370余项实现转化,签约金额超1.78亿元。“为了激励医护人员不断创新,医院还设立了中山医院临床新技术应用推广奖,我们称之为‘中山诺贝尔奖’。”李耘表示,同时还设立创新金点子奖,鼓励管理人员、护士等为医疗流程的细节服务建言献策,培养创新服务理念。



守护医者赤诚之心


围坐一堂,以书会友,翻开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深入解读人物台词;通过不同的舞台表现形式,沉浸式演绎《巴黎圣母院》主人公卡西莫多的形象……在繁忙的业务学习之余,由院工会打造的“中山书友荟”读书沙龙将阅读爱好者集结于此,打造出一个日常交流分享的读书活动平台。而坐落在医院14号楼的职工书屋,从三四十年前的普通职工阅览室,成长为藏书达2万余册的“全国职工书屋示范点”,还将提供更多电子图书资源,让职工读书“触手可及”。


为了丰富书友荟活动形式,院工会不定时邀请院内文化名人,以座谈分享的形式浸润职工心田——时任中山医院院办主任杨震悉心研究近代中国医学历史,讲座中丰富的史料、精彩的故事引人入胜;中山医院心内科肿瘤心脏病学亚专科主任程蕾蕾用医学故事为大家讲述心脏知识,由其创作的科普故事书《说句心里话》系列广受好评……


“如果说书友荟是一群志同道合的阅读爱好者的‘民间组织’,那么始于2010年的中山医院读书节,则是深受全院职工喜爱的综合性读书项目。”院工会专职副主席栾骁表示,读书节还多次被授予“上海读书节示范项目”。每年开幕式,院工会充分调动外部资源,邀请社会名流及各领域专家来院开展各类讲座,全方位拓宽职工视野,提高职工人文素养。诗歌、散文、摄影、短视频……根据每年读书节主题征文活动的不同题材,院工会还精心策划诵读活动,组织院语言艺术剧社的朗诵爱好者演绎优秀诗歌;组织优秀散文作品展演,制作有声读物展板,职工只需扫描展板二维码即可聆听医护人员的精彩配音。2023年读书节征文活动中诞生的“三行诗”,还在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新时代新阅读”系列读书活动中斩获多项荣誉,更闪耀着医者的赤诚之心。未来,面对国家医学中心创建和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两大目标任务,中山医院将“医”路前进,不断破解医学密码。


责任编辑:黄凌燕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