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如何赋能AI大模型产业化应用?专家学者开展研讨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陈宁 发布时间:2024-04-28 15:30

摘要: 在相关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人工智能的知识产权保护也遭遇了一些问题和挑战,陷入“成长的烦恼”。

以大模型为核心的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在相关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人工智能的知识产权保护也遭遇了一些问题和挑战,陷入“成长的烦恼”。近日,知识产权运营赋能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化应用系列活动,在上海模速空间创新生态社区举行。与会的专家、学者以及人工智能大模型优秀企业通过主题分享和圆桌对话形式,研究趋势、交流经验、探讨问题、提出建议,让知识产权运营更好地助力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高质量发展。


会上,“2024年长三角高价值专利运营大赛(人工智能产业)”正式启动。该项大赛是为深入贯彻《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 年)》,提升长三角地区高校院所、企业团体专利转化实施效益,促进长三角地区专利技术成果更多惠及企业发展。而本次启动的人工智能产业赛道,不仅仅是人工智能技术、商业模式、生态系统建设的综合角逐,更是凸显高价值专利价值、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健康发展、推动全球科技创新的合作平台。


启动仪式上,同时为首批“科创金融合作伙伴”举行了授牌仪式。“科创金融合作伙伴”将精准服务企业发展过程中各类知识产权金融需求,持续推进创新实践,助力打造"加速创新全链条",赋能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与会专家在探讨环节指出,知识产权赋能人工智能,助力发明创造和创新创作,同时也对现有法律规范提出了完善要求,在专利和版权问题上尤为凸显。当前,各国对智能生成物的可专利性和可版权性正在展开广泛讨论,在权利限制和侵权认定上将会出现一些新的规则。


然而,需要正视的是,人工智能方面的立法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传统的著作权理论已经不能完全解决现实技术发展出现的问题和争议。比如如何判断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是否具有独创性、是否构成作品、作品著作权的归属、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可版权性等等问题,目前都难以从法律中找到答案。


上海市一平律师事务所张欣律师表示,人工智能大模型处于一个井喷式发展的阶段,一些过往司法实践中涉及较少的新问题,需要社会各界进行反复研讨。未来需要积极面对并解决相关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地用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来解决人工智能带来的新变化,而是需要从价值判断、宏观导向、产业实践、公众需求等因素进行多维度的判断和探索,针对人工智能这一项不断更新迭代的技术,及时作出制度回应以及法律法规的调整。


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商业创新研究所副所长林欣蓝则认为,知识产权是衡量企业行业地位的重要标准,目前自主创新能力版块是发展的重要方向。


头图为活动现场。劳动报记者陈宁摄

责任编辑:王卫朋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全球首个通用智能人小女孩“通通”...

2024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开幕,...

Sora发布引发教育界思考,AI...

首页

顶部